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搜索 银行
  • 2676阅读
  • 2回复

当涂横山是古吴都城

楼层直达
级别: 圣骑士
— 本帖被 nihuihui4455 从 兼职、家教中心 移动到本区(2011-09-16) —
新近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吴楚横山》一书,披露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史料: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在今天的苏州,这已是人所共知。
  那么,苏州之前的吴国都城在哪里呢?就在当涂横山。尽管这在当今史学界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赞同这一说法的人却持之有据。太伯横山建城
  殷商末年,周太王有太伯、仲雍和季历三个儿子。老三季历的儿子叫姬昌。
  周太王“知昌圣,欲传国以及昌”,期望季历能够继位再传给姬昌,成就王业。这位姬昌,就是著称于史的周文王。
  太伯、仲雍深知周太王的意愿,为了成全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就借替太王采药之名,毅然出走,来到长江南岸的衡山(今横山,有石碑为证)。从荆蛮之俗,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表示再也不为周所用。这件事在《史记》和《吴越春秋》等古书中均有记载。
  那么,“荆蛮”所指何处?唐人司马贞《史记索引》认为“地在楚越之界”,而衡山,据钱大昕《廿一史考异》,就是今天的当涂横山。
  太伯、仲雍奔荆蛮后,发现这里地处长江下游,江水流经此地注入一方大湖,湖面广大,湖边盛长红杨。衡山上树木茂密,有野果可食。上山可捕猎,下湖有鱼虾、莲藕和菱角等美味,气候舒适,易于耕种。于是,两兄弟效仿周太王迁址渭水、歧山的做法,以仁义待人,并且教当地人耕种、筑室。“古越人从而归之千余家”,推太伯为君长,号“句吴”。
  此时,远在中原的周国,王位顺理成章地由季历传位于姬昌,周日益强大,灭纣而建立周朝。
  而句吴部落则以衡山为大本营,在紧临衡山脚下石门溪水——神仙河下游筑起了城池,此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后来,为防止中原战事祸及于此,又在深入湖中的衡山南麓支脉上筑起了一座前沿城池。当时,人们把盛长红杨树的大湖叫做丹杨湖,把湖中之城称为前城,衡山脚下之城称为后城。
  太伯去世后,仲雍继任君长,继续居住在衡山及丹杨湖地区。当传到仲雍之孙周章任君长时,北方已是周武王姬发在位了。武王战胜殷商后,曾派人到江南寻找太伯、仲雍的后人,在衡山地区找到了周章。可是,周章无意回归中原。于是,周武王封周章就地为吴侯。吴王移都丹阳由于连年战争,加上人口逐年增多,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大量泥沙带到了丹杨湖中,以至于在东梁山到牛渚一带堆积成岸。那个时候,洪水经常泛滥,湖水大涨时,城子山受到威胁。有一年暴雨滂沱,又遭遇横山出“蛟”(即发生泥石流)。山洪和泥石流沿石门峡谷奔泻而下,冲垮城池。吴王决定重新择地造城。
  为避开衡山山洪水口,吴王将新城城址选在衡山另一支脉“十里长山”与衡山交界的开阔地。取左虎右龙之地形,以衡山为卧虎,以十里长山——围屏山为长龙(后称龙山)。该城位于丹杨湖北端,因水之北为阳而被叫做丹阳(后来丹杨湖也循此称作丹阳湖)。
  为固城抗敌,吴王除了将丹阳城扩建以外,还在方圆三百多里傍山沿湖之处挑筑墩台,以便战船停靠和屯兵之用,这就是近现代考古中发现的当涂许多船墩台地新石器遗址的由来。
  另一个佐证是,自秦设丹阳县已有2200多年,早于置当涂县800多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天下,也曾过丹阳。吴都东迁姑苏
  由于吴国起初相对弱小,楚国经常来犯。随着战争升级,吴王越来越感到丹阳城处于吴国的前沿阵地。迫于强大楚军的军事压力,吴王寿梦准备将都城东迁,派人沿江而下择地筑城。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世本·居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吴孰哉居藩离,孰姑徙句吴。”东汉宋忠注曰:“孰哉”是仲雍的字,“孰姑”则是仲雍十九世孙寿梦的字。根据记载,寿梦迁徙国都至与国名相同的句吴城(即今之苏州)的时间是公元前588年。那么,可以说,此前500年的国都一直是在藩离。
  藩离是哪里?汉代《越绝书》说:“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更姓梅,梅里是也。”这里所说的丹阳当包括当涂境域,唐人陆广徽《吴地记》又注:“梅里又名番丽,今横山”。横山同样在今日当涂县。藩离与番丽古音相同,与梅里实为同地而名异,其实就是当涂的横山。
  寿梦迁都东部太湖流域,还带去了丹阳等一些原有地名。吴都故里也因寿梦字“孰姑”而被唤作“姑孰”,意在盼望吴王早日回归,返乡战楚。
  吴国灭亡后,故里人将城子山下的田圩取名“黄土圩”,以怀念黄河流域的先人故土;将城子山附近的一座土墩取名“吴小山”,以留念吴国;将发源于衡山经当涂流入长江的河流取名姑孰溪,以示纪念太伯、仲雍等先祖。
级别: 骑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9-05
历史啊 ?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9-06
三国的时候 那个地方很出名,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