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搜索 银行
  • 1944阅读
  • 1回复

塞下秋来风景异

楼层直达
级别: 精灵王
深秋的冷雨清洁了整个的秦岭,那横亘千里陡峭而郁郁苍苍的山脉便显得愈发幽蓝深远,静穆地愈发神秘,岩岭上的皑皑积雪在秋阳的照耀下晶莹透亮,辽阔湛蓝的天空上丝丝絮絮的白云有条不紊地慢慢飘移……

范仲淹不愧是一代词章高手,《苏遮幕》这阙词,几句话就把关中北部地域的秋色形容到十分了,此后再无来者。古典文学无论诗也好词也好,那么短小的文学体裁里,可以表现波澜壮阔峰回路转的历史场景,亦可以表现活色生香四季有别的自然风光,这确实是一个艺术之谜。

实质上,汉语不但具有极其强大的表现力还具有极其强大的艺术联想和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汉语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空间缩小和语意扩张能力,即就是在规定的篇幅里传递出巨大的语言信息量,当然,这里还有民族整体的审美倾向和艺术认同等等因素——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古代的诗词一直是文学的正宗和主流,而很少产生类似于在西方那样的以拼音文字为主的语言环境里诞生的长篇诗歌。也许我国的几首古典诗词就完全能够很轻松地把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所表现的那样丰富复杂的历史内容完整而优美地表现出来,这是有确凿的例证的,一部《诗经》就反映了多少历史往事多少社会生活多少人类共有的情感与思绪呵!

当关中北部地域原野的绿色逐渐退去换上铺天铺地的金黄,夏季蓬勃的生机早已经消失在秋天的深处,镇守边塞的范仲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寂寞,心头萦绕着难以排解的忧愤,萧杀的夜风敲打着窗棂,于是,写出这首著名的好词。要说的是,他寥寥几笔便点染出深秋时节关中北部黄土高原地域的特有风景,寄寓了无限伤感的心情——假设范仲淹未曾镇守边塞,不曾在关中北部的黄土高原经验过那里悲凉的寒秋,是绝然写不出来这样的千古名句的。

时间继续向前驶去,元代的王实甫创作《西厢记》的时候,为了在“长亭送别”一折中渲染崔莺莺和张生的离别凄凄惨惨的氛围,便借用了范仲淹的词句,成功地描绘了这对恋人柔情万种且又愁绪万端的心情,以至于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出自于大戏剧家王实甫的手笔呢。

秋天特别是深秋季节最能勾引起人们的悲怀伤感情绪,所以,自古以来就成为作家和艺术家无不极力调动自己的艺术笔墨着力通过状写秋天的自然景象,来表达心灵中最为隐秘和本质的思想情绪——以描写大自然以及心灵生活的俄罗斯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就是这样的艺术大师, 在他在著作里,无垠的俄罗斯中部田野的秋季就是最美好的季节,那里的森林、河流、草地和清冽的空气,都成为他审美的对象物,构成了其作品清新、典雅和永远散发着黑土地芳菲的艺术品质,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持久的生命力。

认真地倾听大自然的呼吸和寻觅大自然的美,是俄罗斯文学的优秀传统之一。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屠格涅夫就是描写俄罗斯田野和大自然的圣手,他的《猎人笔记》一直是俄罗斯作家描写自然生态的艺术标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璀璨瑰丽的篇章——巴乌斯托夫斯基和屠格涅夫不同的是:在他的笔下俄罗斯大地充满了生命的温情和意气风发昂扬前进的精神,给人以纯美的艺术观感。这是因为,巴乌斯托夫斯基和屠格涅夫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也正是不同的时代精神决定了他们作品不同的艺术主旋律。

但是,就观察事物的艺术眼光来看,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方面,都表现出了对俄罗斯丰厚的大地那种炽烈的恒久不会变化的——爱,这种爱是贯穿他们的艺术作品的主线。巴乌斯托夫斯基晚年在其主要著作《一些片段的思考》里这样说道:

      

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当你眼前出现一条乡间小路或者一座山坡

  上的小村庄时,你突然想起来:似乎很久很久以前,甚至在梦中早已见

  到过,并且早已全身心地爱上了她。



这段话说得真好!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巴乌斯托夫斯基创作的那些厚重的林林总总的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的核心主题就是对俄罗斯大地的爱。那还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期,就读到了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他的《面向秋野》这部散文集。虽然说这部散文集大都是谈论关于文学艺术创作方面的种种问题,继续深化《金蔷薇》里的一些认识和观点,但是,这部散文集燃烧着作者情感的火焰,形成了强烈的艺术磁场,有力地打动了人的心弦!

这部《面向秋野》陪伴着我度过了一个完整的暑假,里面所收录的文章虽然几近于议论文,可是,巴乌斯托夫斯基流畅而清新的文字,还有那淡淡的忧郁与哀愁抒情色彩,真使人入迷,犹如孔夫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境况。从此,开始留意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著作,可惜的是,除过他的《金蔷薇》之外,很少见到他的其他文字。

最先知道《金蔷薇》,并不是直接阅读了这部著作,而是来自于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唐弢1962年出版的《创作漫谈》里面的介绍。客观地说,唐弢这部书也写得风趣活泼,把文学创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清楚了深刻的道理——唐弢写作这部书,是不是受到了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的艺术启发,没有确切的资料说明,但是,当我后来读过《金蔷薇》之后,总觉得这两部书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金蔷薇》是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为人称道的一部书,简直可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其中也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带有激情的描述,吸引了无数热爱文学的青年。他讲述的一个退伍的清洁工人答应一位小姑娘的要求,每天坚持从作坊里的尘土中筛取那极其微小的金末,终于积少成多,做成了“金蔷薇”。显然,巴乌斯托夫斯基是用这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来说明文学创作是需要坚持以恒的精神和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富有诗意的因素,然后,采纳起来,最终形成文学作品——坚持文学艺术产生于生活,并且是生活的诗意的反映,用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话来说,就是“诗意的现实,现实的诗意”,这是他不但至始至终坚持的文学创作观点,实际上,也得到他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的证明。

俄国十九世纪著名思想和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1855年发表的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挑明了生活和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文学艺术新理论,既影响了俄国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文学艺术创作,也影响到我国上个世纪初期乃至后来好长一段时间的文学艺术创作。可以说,巴乌斯托夫斯基所操持的文学思想,应该受到不少有益的启迪。

阅读巴乌斯托夫斯基的《生活的故事》是在一个清冷的夜晚。那夜,苍白单薄的月亮游走在窗外的高树枝梢间,万籁俱寂,有风卷过青瓦屋脊。这是一部以作家生活为主线的叙事散文,也有他描写的同时代作家肖像的篇幅——巴乌斯托夫斯基尤其擅长对大自然的艺术描写,往往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具有地域色彩的风景,对表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另外,他的人物对话艺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但揭示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而且还塑造出非常饱满的人物性格,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节俭了大量的叙述文字,形神俱佳地把俄罗斯波澜不生的平淡生活描写得如此高贵优雅和纯净,营造出一个和谐美妙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令人赞叹不已!

应该提到的是,巴乌斯托夫斯基在创作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的时候,他却深受其时苏联极权主义的艺术掣肘和压制,他和他的作品一直不属于当时的主流文学,而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据说,巴乌斯托夫斯基是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人选,而苏联政府却施加压力并通过外交活动,让肖洛霍夫获了奖——这里不去评价他们两个的文学成就,但是,他们两个的文学风格迥然有别,不过在对俄罗斯大地的景物描写方面,肖洛霍夫显得有点粗糙了,不及巴乌斯托夫斯基那精致细腻的倾注了无限情感的文字优美。

著名诗人普希金对俄罗斯秋天“忧郁的季节”“临别时的美丽”有着独到的艺术感受,曾经让巴乌斯托夫斯基感叹不已,“严寒给枯萎的田野上一层银霜”,这美得人的心灵在颤抖的诗句,点燃了他对俄罗斯土地上秋天美丽的深刻理解和诗意的表现艺术热情,你看,在《一篮枞果》里,巴乌斯托夫斯基开首这样写道:



     作曲家爱德华·葛利格正在卑根近郊的森林里过秋天。整个森林,使人

心悦神怡,蘑菇发出清香,树叶悉索低语,临海一面陡坡上的树林,更是令人

陶醉。在那里,你可以听到海浪激岸的声音。在那里,你可以看到树苔在湿润

的空气中怎样滋长着,它们像斑白的胡须一样从树枝上垂拂到地下。在这些山

林中,有一种快乐的回音,像学舌鸟那样顽皮,它静静地等待着,一有声音,

就把它抓住,然后,又把它投出去,像一个球一样的从一个悬崖蹦到另一个悬

崖。



这段对秋天田野充满着动感的描写,使这些景物显露出了无限的生机,被他赋予了鲜活的生命的情感,有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和普希金笔下的秋天的景象相比较,显然具有了依依的温情,而这种温情就是巴乌斯托夫斯基的散文不断回旋的情感要素,也是感染了千百万读者的奥秘之所在。

巴乌斯托夫斯基很是注意向他的文学前辈学习,俄罗斯抒情诗人和优秀散文作家蒲宁,教会了他善于在生活里寻找诗意,并把这种生活里的诗意完美的表现出来。曾经读过蒲宁的短篇小说《安东诺夫卡的苹果》,俄罗斯秋天的原野那忧郁的、感伤的美,那让人揪心的凄婉迷茫的诗意, 让人的心灵久久震颤——巴乌斯托夫斯基在自己的作品里传承了蒲宁这种用整个心灵感受俄罗斯土地并诗意地表现出来,而且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

在我有限的俄罗斯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范围里,总觉得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大都流露出太多的忧郁和沉重,——这或者和俄罗斯一年到头中那漫长的冬季有着某种联系,作家和艺术家不由自主地把这铅色低垂湿漉漉的乌云带进了自己的作品,笼罩和弥漫着无法克制的忧伤和凄迷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只能排解在澄明、美丽、透亮的秋天,所以,他们描绘的俄罗斯秋天绝美而动人。

这种特性不但影响到小说、诗歌和散文作家,而且还影响到俄罗斯那些著名的画家的艺术创作上,比较喜欢艺术大家希什金和列维坦的画作,他们创作的俄罗斯风景画,和俄罗斯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的那些诗人和作家一样,都能让读者陶醉在巨大的审美愉悦之中,具有丰富的艺术的再生能力,得到许许多多的艺术启迪。他们两个的艺术创作,有不少以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前者创作于1892年的两幅不同景色的《秋》,还有虽然没有以秋命题,却倾尽全力描绘的《晚景》,无论是森林、树木还是河流、草地和木屋,其艺术的景深和表现出来的美学震撼力量,足以把人们带回俄罗斯那充满着原始风情的境遇里面去而流连忘返;列维坦更是善于在自己的笔下表现俄罗斯土地的秋景,从1871年——1895年,他相继创作了《秋天的乡村小路》、《苏克尼克公园之秋》、《水磨坊秋色》、《秋》、《庄园之秋》和《金色的秋天》等,这些作品都是在其艺术生命最旺盛的时期创作出来的,可见,秋天对列维坦的审美追求有着怎样的艺术意义了——如果按照文学具有地域性的观点来分析俄罗斯文学艺术,色彩斑驳的秋天,不但给对作家和艺术家产生巨大的视觉形象和艺术感悟,更重要的是秋天澄明的天空和使人愉悦的原野和土地,最能引发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欲望,而清冽的消去夏季燥热的空气,也适宜作家和艺术家躲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潜心进行自己的艺术构思和创作——这可能是作家和艺术家偏爱和刻意反映秋天的内在驱动力吧。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为了故土的美丽》里说过:“俄罗斯文学、音乐、绘画,整个我们伟大的文化,乃至整个历史——所有这一切都与俄罗斯土地的美丽紧紧相连着。”——此话不错,而俄罗斯土地全部的美丽大多绽放于秋季,应该这样补充一句,就更符合实际了。因此,他选定了俄罗斯中部,作为自己的“生活基地”。还是在《一些片段的思考》里,他剖析自己的其时的创作心态:“当我来到俄罗斯中部时,就发生了这种情形。这块土地一下子就俘虏了我的心,使我对她产生了永生不易的恋情。我对她的感触使我想起了古老的故乡,而且让我真正感觉到自己每一根血管里流淌着的俄罗斯人的热血。”——因此,巴乌斯托夫斯基感觉到那里的树林、飘着星星点点的阴暗的天空,村庄里升起的一绺绺炊烟,草原上那一阵阵湿润的微风,这一切都和他自己的生命紧紧地连在一起了。正是由于巴乌斯托夫斯基有了固定的“生活基地”,十分熟悉这块土地的历史、现状和山何时蓝、水何时绿,他才创作出了诗意盎然文字优美的大量的小说和散文,从而跻身于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行列里。

秋天独特的审美特性,往往激发了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也往往能把隐埋在作家艺术家心灵底层的持久而强烈的情愫宣泄出来,从而创作出千古绝唱,范仲淹是这样,普希金是这样,屠格涅夫是这样,蒲宁是这样,巴乌斯托夫斯基是这样,希什金是这样,列维坦也是这样,不过,应该记取的是:不一样的地域秋天的景物是不相同的,各有各的独异之处,关键是是要通过自己的笔触写出眼前秋天景物的独异之处,这里确实是有作家艺术家的艺术功力和艺术水平的高下之分——范仲淹笔下的关中北部地域黄土高原上的秋景和巴乌斯托夫斯基笔下的俄罗斯中部的秋景是绝不会相同的,但是,他们各自都达到了艺术美的极致,就在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造诣和极强的艺术表达能力,所以才会有如此精致的文学作品,除此,别无他法。

深秋季节,渭河流域关中平原就进入了雨季,阵阵秋雨驱赶净尽干燥难耐的夏季残余的酷热,迎来了一年四季当中最为美好的时日,且不说原野上那点缀着金黄色大地的醉人的树树红叶,也不说黄河岸边滩地里的苍苍蒹葭,而那到处盛开的菊花以及爬满篱笆的牵牛花,足以使人精神为之健旺,还有清晨路边从远古走来零落而鲜艳的木槿花,便牵绕着无限无限的诗意。

连续好些天的秋雨,过滤了空气里往常到处悬浮的一些细小物质颗粒,天空清澈透明如秋水一般,窗外隐约传来渭河澎湃的涨潮声,此时际,堪读经典,堪读范仲淹,堪读巴乌斯托夫斯基,这种极其平静而愉悦的心情,如似在明亮的秋阳照耀下的田野的小径上散步,只不过缺少了伟大的卢梭的那般的才情而已。

塞下秋来风景异,异在何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


级别: 骑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6-27
不得不承认你的文采很好,哈哈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