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搜索 银行
  • 2204阅读
  • 0回复

【转】一个小村落连续诞生6个院士的6大理由!----觉得这帖子很好

楼层直达
级别: 骑士
— 本帖被 nihuihui4455 从 产品展示 移动到本区(2014-09-18) —
在无锡市新区鸿山街道有一个叫七房桥村的江南小村落。村内有一条宽不足两米的小河穿村而过,小河名“啸傲泾”,全长不过两公里,靠东有一桥即名七房桥。就是这样一个小村落曾经住着著名国学大师钱穆的家族。钱氏家族在当地可谓名门望族,因为在钱家两代不足千人里,竟然一口气诞生了6个院士,包括钱穆、钱伟长、钱临照、钱令希、钱俊瑞和钱易。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镇,为何能够孕育如此众多的大家?现将诞生6个院士的6大理由分析如下。
  


2011-5-15 21:40



    原因一:风水说——祖坟冒青烟,宅旁有活水
当地有人认为这是钱家的风水好,现在的院士放在古代就是翰林,而依照当地人的风水观,家族里出翰林绝对是祖坟冒青烟,而且宅旁必有活水。
钱氏故居前的啸傲泾,恰恰就是符合这种“风水说”的活水。当地相传,周泰伯奔吴抵达梅村、鸿山一带后,即开凿伯渎河,随后为了便利交通和农田灌溉,相继又开凿了九条支流,名曰“九泾”,其中一泾即为“啸傲泾”。因此当地人便认为,钱家长年累月住在“啸傲泾”旁,沾了早已登仙成了玉皇大帝的泰伯的仙气。
刚刚重建的钱氏故居正门前的“啸傲泾”,其实大多数当地人称它为“放生官河”。因其属官/方指定的“放生”河,钱氏制定族规,沿河街道不允许牛羊牵入,也不准抛砖块到河里,官河里更不准捕鱼,每逢农历初一、月半,各地百姓则买了活鱼虾到此焚香放生。因此也有人认为钱家如此是沾了门前这条常年有人“行善河”的光。
但事情真是如此么?为什么在钱易之后仍然居住在啸傲泾的当地人没有再出现更多的院士呢?用风水说很难说明这一点。
原因二:熏陶说——钱穆在家言传身教18年
当地不少人更愿意相信,这一切都是钱穆的功劳。钱穆幼年极聪颖,父亲延请塾师,每日可学生字七八十个,记忆过人,7岁能颂《大学》,9岁即可背诵《三国演义》。钱穆最高的文凭仅为高中(尚未毕业),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在其离开家乡任教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前,他一直在家乡教书,并研习国学18年,学问兼及经、史、子、集四部。
对照钱氏一门六位院士的出生年龄,除钱穆出生于1895年,钱易出生于1936年外,其余4人均出生在1910年前后,钱穆在他们眼里属于大哥哥或小叔叔的级别,钱穆在家乡这18年的治学经历,足以成为后生晚辈人生最初的偶像。在其侄子钱伟长的回忆录中也可以看到,钱穆的哥哥去世后,钱穆一直将自己的侄子带在身边供其读书,两人常常在灯下共读,一起钻研学问,这也导致钱伟长当初是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历史系,后来方才为振兴中/华而转学物理。
但是钱家另外两位院士钱临照、钱令希早年即留学国外,这就很难说是受到钱穆的影响。所以有研究者认为,钱氏家族在短短41年间能够涌现6位院士另有原因。
原因三:家训说——祖上留下诗书须读的家训
在钱氏家族内部一直有着“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家训,不管再穷再苦,其家庭教育都是抓得非常牢的。钱穆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记载, 他12岁时父亲早逝,其母文化水平并不高,但在他遇到困难时,母亲还是会以其父亲的例子教导他:一定要延续诗书传家的传统。
钱穆母亲的做法其实秉承了整个钱氏家族的传统。整个钱氏家族在江浙一带都是“望族”,自吴越国王钱镠后一直香火不断,其家族传统主要来自于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缪留给子孙的《钱氏家训》,对其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国的思想行为,作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
其实包括钱伟长在内的多位家族长辈都认为家训对自己影响深刻,就连他小时候,也被要求严格遵守家训,有了家训的指引,家庭教育就能够持之有方,后人得以成才的机会当然也就会很大。
    事实上这样的说法道理十足。当我们把眼光从七房桥扩大到无锡全境,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与钱穆交往甚密的钱基博也是钱氏后人,钱基博的儿子钱钟书,也是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一支同样也有院士——钱钟书的堂弟钱钟韩也是中科院院士。再加上钱逸泰、钱保功、钱鸣高等几乎都是同时代的无锡籍院士,无锡钱氏院士要超过10人。如果再把范围扩大,这个名单还将包括钱玄同、钱永健、钱三强等等。夸张一点说,《钱氏家训》几乎将钱氏家族打造成了学界“豪门”。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